當你用完午餐回到辦公室,看到郵箱裡幾十封未讀郵件等待著回覆,突然之間,你莫名地渴望來一包薯片,才能夠專注地進入工作模式。但是剛剛用完午餐,肯定不會是因為餓了吧?那這是由於什麼原因呢?
幾十年來,流行著一種觀點,叫作「身體的智慧」。它認為,我們對食物的渴望是身體傳遞出的信號,提醒我們某些營養素不足。但是,現在大多數科學證據已基本否定了這一觀點——一塊巧克力杏仁餅到底帶來多少營養價值?除了少數疾病例外(特別是鈉缺乏症,甚至會使海水也看起來令人食慾大增),其實我們對食物的慾望受到大腦的支配,是大腦與我們玩的一場遊戲。
大腦與食物
對特定食物突如其來的需求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困擾。調查顯示,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對某種食物的渴望,科學家已經從更深層面理解這些渴望。200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參與者想起自己喜歡的食物時, 大腦的某些區域會被激活。具體來說,海馬體、腦島和尾狀核,幾乎所有多巴胺獎勵系統中的關鍵大腦部位都參與了各種類型的慾望。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arcia在發表該研究的新聞稿中說:「人們對食物的渴望與對毒品或名牌鞋的各種渴望具有共同的機制。」它們都能讓大腦中多巴胺水平升高,令人體驗到無與倫比的正面情緒。
演化的產物
從演化的角度看,我們挑選產生渴望的食物類別也是合情合理的(特別是一旦吃了就會過度放縱的食物)。正如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Kent Berridge指出的那樣:“沒有人渴望吃生胡蘿蔔,但是很多人都對甜而油膩的食物產品慾望。”
這些食物通常含有很高的卡路里,並且由於我們的祖先沒有條件到便利店或快餐店採購,所以他們盡可能攝取那些能量密集的食物。當每一餐都是棘手問題時,一旦發現那些能量豐富的食物,你就會不惜一切代價把握這個機會。
這就是我們對這些超級美味食物渴望的原因,而這種食物機會主義一直延續到現代 社會,並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艱苦的掙扎
當人們對食物的渴望根深蒂固時,很難知道該怎麼拒絕。一方面,研究表明,完全抑制對食物的渴望是一種注定失敗的策略,這通常會使慾望更難以屈服。另一方面,你對食物投降的次數越多,就越有可能養成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
同樣,永遠存在的廣告和21世紀餐飲選擇的便利性也令節食無濟於事。某些心理狀態,例如壓力和焦慮,也可能引發對食物的渴望。
任何蛛絲馬跡都會激活大腦多巴胺系統,無論是情感上的還是環境上的。另外食物總是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冰箱裡或家門口,而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演化自己對食物的需求,這是主要因素,這也讓我們負擔過重。
一些科學家希望,更好地了解食物享樂主義的原理,可以幫助對抗肥胖病的流行。與此同時,我們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己。但Berridge教授認為,單靠自我控制沒有太大機會,限制份量等小技巧或許有所幫助。
但這種根深蒂固的渴望機制很難修復。
相關文章
相關產品